新聞中心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1年9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1—2023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決策部署,推動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根據《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總目標和“四個新”總要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數字創意及新興服務業、未來產業等九大領域,每年滾動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高端化、集群化發展。到2023年,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到5650億元,增加值達到1860億元、增加值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2021—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完成985億元以上,為實現《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目標夯實基礎。
二、工作任務
(一)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一體化應用場景為牽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重點發展新型智能終端、高清視頻顯示及芯片、人機交互智能設備、第五代移動通信(5G)設備及應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鏈。到2023年,力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130億元,增加值達到375億元。
1.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和應用支撐體系。依托廣西嵌入式技術與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廣西精密導航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等,突破位置信息挖掘與智能服務、高性能組合導航、終端性能檢測認證、目標自動追蹤、數字家庭音視頻、液晶觸顯等關鍵技術。建設鯤鵬生態創新中心,引進鯤鵬外延生態軟硬件企業,構建5個融合創新技術孵化平臺,培育形成2—3個基于鯤鵬技術體系的本地品牌制造企業,打造1—2個鯤鵬生態產業園。建設信息安全技術與產品重點實驗室。加強新一代信息網絡安全防護,提升關鍵基礎設施、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安全防護能力,實現信息產品安全可控。大力發展信創產業。(責任單位: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
2.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力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落戶廣西。推進數據中心集約化發展,強化能耗指標管理,整合一批存量數據中心。推動算力資源服務化,引進10家以上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在廣西數據中心部署重要數據節點。加快推動數據要素區域流通合作。支持北部灣大數據交易中心建設,推動大數據交易產業向國際化發展。(責任單位: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
3.建設基于5G的商用平臺。推進14個設區市主要城區實現5G網絡連續覆蓋及商用,縣鄉重點區域開通5G網絡及商用。開發基于5G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物聯網平臺、車聯網平臺、無人駕駛系統、遠程醫療平臺等系統平臺。開展5G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研究和試點工作,加速5G商用普及。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各打造不少于10個標桿示范應用場景,建成20個左右自治區級以上5G技術或應用創新平臺,打造一批國家級5G產業應用集聚區和融合應用示范區。(責任單位:自治區通信管理局,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大數據發展局。排在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充分發揮廣西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特色中醫藥民族醫藥、生物醫用材料、化學藥、醫療防疫物資、海洋醫藥等。完善生物育種創新體系,發展農業生物制品,提升生物制造規?;?,增強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創新發展。到2023年,力爭生物技術產業產值達到810億元,增加值達到265億元。
4.優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環境。優化醫療衛生機構醫藥產品采購機制,充分發揮廣西藥品集團采購服務平臺作用,提高區內醫療機構采購本地醫藥產品的便利性。(責任單位:自治區醫保局、衛生健康委)
5.打造一批廣西醫學藥學重點實驗室。高標準建設藥動學和藥物安全性評價等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實驗室。建設醫療器械檢測和生物醫藥安全評價中心、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平臺。加快建設中藥標準檢測平臺,爭取盡早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證。(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衛生健康委、醫保局、藥監局)
6.建設國際合作實驗室。支持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內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與東盟國家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推進試驗區與目標國在醫藥領域市場準入、標準互認、監管體系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動廣西醫藥產品“走出去”,促進國外藥品和醫藥半成品“走進來”。(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藥監局、衛生健康委)
7.推進醫療器械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建設。進一步優化醫療器械審評審批流程,不斷提高檢測、審評工作效率。釋放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紅利,激發產業創新發展活力,促進高精尖醫療器械成果快速轉化,推動醫療器械產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自治區藥監局、市場監管局、財政廳、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投資促進局,廣西銀保監局,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8.加強中醫藥民族醫藥的推廣。推進“壯瑤醫藥+旅游”,在康養旅游景區推廣保健品、藥酒、外用試劑、本土品牌民族藥等保健類和醫療類產品,打響“桂派中醫藥壯瑤醫藥”品牌。(責任單位:自治區中醫藥局、衛生健康委、藥監局、文化和旅游廳)
9.推動生物農業創新。加強生物育種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利用,完善種質資源庫(圃)建設,構建多方協作的生物育種創新、開發、應用、推廣和溯源平臺,支持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植物新品種。布局建設一批技術先進的生物育種研究機構,培育一批上規模的現代種業企業。(責任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科技廳、林業局)
10.發展新型農業生物制品。大力發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推進畜禽用藥和疫苗技術創新。(責任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11.促進生物制造規?;l展。開展工業菌種創新迭代、化學原料藥生物合成、植物天然產物的發酵制造、可再生化工材料制造、食品制造、二氧化碳生物轉化利用等技術攻關,培育輕工發酵、醫藥、化工、農業與食品領域的核心菌種,發展化學原料藥、植物天然產物、材料與能源化學、食品與飼料等領域的綠色生物合成產業。(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以安全、高效、清潔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海上風電、先進核能、生物質能、高效儲能、智能電網等產業,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到2023年,力爭新能源產業產值達到340億元,增加值達到110億元。
12.打造風電產業鏈。加快構建集風電裝備研發設計、關鍵裝備制造、裝備配套、總裝集成和海上安裝施工及全壽命周期運維等全核心要素于一體的產業鏈。適度開發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的陸上風電,積極推進廣西北部灣海上風電場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能源局)
13.發展光伏發電。支持鼓勵各設區市開展地面集中式光伏、屋頂光伏、農光互補和漁光互補等光伏發電項目。持續擴大光伏應用,加快“光伏+制氫”、“光伏+5G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車”、“光伏+建筑”等“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責任單位:自治區能源局,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14.穩妥發展核電。加快核電與整體能源和電力系統融合發展。促進核電與其他電源品種互為補充、相互支撐、協調發展,實現供給充分穩定、安全可靠和經濟可行。延長在役核電廠的壽期,采用非能動安全系統、簡化系統、減少設備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安全性。(責任單位:自治區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廳)
15.推廣生物質能。統籌布局和建設撬裝式生物燃料加油站,加強對設備的源頭管理,根據國家政策要求研究制定撬裝式生物燃料加油站管理方案,快速擴大生物質能應用規模。鼓勵企業開展生物質發電項目,大力推進生物質利用市場化運營模式改革。加快生物天然氣工業化、商業化開發建設,擴大生物天然氣利用范圍,支持開展生物原料綜合利用科學攻關,提高生物質利用率。(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16.發展智能電網產業。以廣西電網公司為龍頭推進全區電網建設,將廣西建設成為全國一流電網、全國智能電網示范區。加快打造產業集聚明顯或龍頭企業集中的智能電網產業園或基地。支持廣西電網公司與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合作,通過共建或加盟專業研究所等方式,開展技術成果轉化和創新產業投融資,加快推進智能電網產業化。鼓勵研發海量分布式終端資源全息感知及智能互動協同調控技術,支持開展以5G技術為基礎的新一代電力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應用示范。(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廣西電網公司)
17.推動開展新能源電力市場化交易。推動新能源企業參與雙邊協商、調峰、競價、合同電量轉讓、降價保量、跨省跨區域以及輔助服務補償等多種交易,促進新能源消納。(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
(四)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以突破前沿技術和培育高端產品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高性能鋼鐵材料、高端有色金屬材料、精品碳酸鈣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高性能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石墨烯等。到2023年,力爭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1330億元,增加值達到440億元。
18.建設廣西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鼓勵企業開展新材料測試、質量評估、模擬驗證、數據分析、應用評價,為企業提供檢驗檢測和認證計量等服務。到2023年,力爭建成2個國家級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的行業中心或區域中心。(責任單位: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19.建設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功能材料共享中試基地。打造集原料存儲、研發生產、環保排放及安全管理于一體的中試、工程化產業園區。(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投資促進局)
20.支持建設廣西特鋼研發中心。重點研發高性能特種鋼新材料、不銹鋼新材料,優化冶煉和深加工工藝,突破產業關鍵技術。爭取“十四五”期間將廣西特鋼研發中心培育成為國家級冶金創新平臺。(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21.建設國家級碳酸鈣產業創新平臺。積極培育國家級碳酸鈣質量檢測中心,發展專業化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支持廣西碳酸鈣資源高效高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廣西東融石材碳酸鈣產業研究院和廣西無機材料綠色制備與應用重點實驗室開展重大技術攻關,著力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力爭培育1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市場監管局)
(五)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完善產業創新鏈,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風電裝備等產業,提升家具制造智能化水平。到2023年,力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產值達到580億元,增加值達到190億元。
22.發展軌道交通裝備。重點發展輕量化膠輪系統車輛、地鐵車輛、輕軌車輛、云軌車輛、有軌車輛等整機產品,提升本地生產制造及配套能力,加快推動牽引傳動系統、制動系統、通信信息、車體、軌道梁、轉向架、網絡控制、牽引電機等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產。突破列車運行信號控制及無人駕駛技術,開發無線通信、視頻監視、乘客信息、供電及照明等系統。支持南寧高端裝備制造城、柳州智能軌道交通產業園建設,推進南寧地鐵5號線全自動化駕駛等項目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
23.培育風電裝備產業創新平臺。支持中國船舶集團聯合各方建設中國船舶集團廣西海洋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分中心),做大做強廣西特種船舶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推進涵蓋海上風電裝備研發設計、核心關鍵裝備制造、總裝集成和運出、海上安裝及運維等海上風電產業核心要素的廣西北部灣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將欽州市打造成具備全球服務能力的海上風電施工運維一體化基地。(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24.研發和推廣適應山地丘陵的農業機械化裝備。對條件適合的山地丘陵連片土地進行宜機化整理,擴展山地丘陵大中型農機運用空間,重點研發甘蔗聯合收獲機、林果蔬高效生產裝備、精準施肥施藥除草機械等農機裝備,加快農機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高效低排放柴油機及農機傳動技術等關鍵技術攻關。培育有較大服務規模、較完備的裝備設施、全程機械化服務能力的“農機合作社+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示范帶動山地丘陵新技術新機具應用發展。(責任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機中心、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
(六)大力發展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以構建智能及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為目標,重點發展整車制造、“三電”及電子零部件配件制造,做好本地企業扶持及培育工作,積極引進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產業鏈缺失環節的企業,提高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本地配套率。到2023年,力爭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達到400億元,增加值達到130億元。
25.建設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支持研發機構、企業等開展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發,推進五菱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及公共檢測平臺項目建設。在雷達系統、夜視系統、高精度定位、無人駕駛等關鍵技術領域組織攻關突破,加速產業創新成果培育應用。(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26.推動充換電設施建設。支持居民區多車一樁、臨近車位共享等合作模式發展。鼓勵充電場站與商業地產建設停車充電一體化服務設施,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加快換電站建設規劃,為建設換電站提供政策支持。(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27.推進廣西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用戶提供統一的充電設施、統一的動力電池編碼、統一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等服務,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與統一結算。構建動力電池高效循環利用體系,支持企業開展報廢電池有價元素高效提取,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建立健全動力電池運輸倉儲、維修保養、安全檢驗、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環節管理制度,實現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追溯。(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28.創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支持柳州創建智能汽車城市及綜合利用性示范區,重點推動柳州市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20個以上自動駕駛試點,在港口、景區、園區、校園等區域開展封閉區域無人駕駛示范工程。開展車路協同試點,推進南寧沙井至吳圩高速公路智慧交通車路協同示范項目、柳州5G—V2X車路協同示范項目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交通運輸廳,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29.推進旅游業領域新能源汽車規?;瘧?。結合“一鍵游廣西”項目,推動旅游共享電動車應用推廣。支持開展新能源汽車拉力賽等文體項目,推廣新能源汽車生活文化,打造廣西新能源汽車品牌。(責任單位: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交通運輸廳,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七)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以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裝備、節能環保服務產業鏈。加強環保產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培育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到2023年,力爭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增加值達到330億元。
30.推廣環保工程先進模式。建立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環境服務,培育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運營商,打造節能環保企業發展示范標桿。推廣玉林(福綿)節能環保產業園排污指標與園區績效掛鉤模式,實現園區排污指標化,打好“集成服務商+園區+資本+排污打擊”組合拳。推廣博世科模式,建立環保產業聯盟,提供環境治理技術支撐和人才團隊服務。(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31.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按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各項工作部署,開展碳排放配額分配和清繳、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核查等相關工作,加強日常監督管理。(責任單位: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32.強化對重點領域節能環保技術創新支持。在新能源、節水節能、污染減排、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等領域,鼓勵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以應用為導向的研發活動。(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發展改革委)
(八)努力發展數字創意及新興服務業。重點發展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數字文化創意活動、數字設計服務、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產業。加快建立健全技術開發、知識產權、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及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到2023年,力爭數字創意及新興服務業產值達到60億元,增加值達到20億元。
33.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工業設計,推進廣西工業設計城建設。推動工業企業設立獨立的工業設計中心,鼓勵工業企業面向社會提供服務。鼓勵和支持工業優質骨干企業聯合設計機構、院校,圍繞產業集群建設工業設計研究院。引導跨國公司和海外高端人才到廣西設立研發服務機構。加大對檢測認證服務平臺的支持力度,鼓勵組建高端裝備檢測認證服務平臺,開展第三方檢測、標準制修訂及認證服務,推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自我承諾告知制,積極籌建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支持汽車、鋁金屬等國家級質量檢測中心、中國—東盟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科技廳)
34.發展數字娛樂產業。依托工業園區、文創園區、文旅地標等資源,發展網絡視聽、游戲動漫、在線演出等數字娛樂產業,打造原創內容創作、文創作品(IP)及藝人孵化、文娛產品消費為主的產業生態圈。支持動漫、文化、影視傳媒等重點企業和平臺開發線上游戲和線下實景融合的娛樂類數字產品。深度開發廣西云融媒體生態系統。持續發展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虛擬體育場館,打造一批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地域特點、民族特色、東盟異域風情的數字文化創意精品。(責任單位: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大數據發展局)
35.發展直播電商產業。加快培育直播電商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直播電商產業生態,深化直播電商融合應用,加大對直播電商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激發直播電商創新創業活力,促進直播電商產業集聚發展。培育一批直播電商基地、企業、主播和品牌。(責任單位:自治區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
36.發展電競產業。支持電競行業的優秀企業落戶廣西,鼓勵建設高能級電競綜合性場館,構建完整的電競產業鏈及相關衍生文創產業發展的生態體系。(責任單位:自治區體育局)
37.發展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產業。加大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力度。加快新型燈光、音響、視效、特效等技術研發,提高藝術展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支持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示范。推進惠科智能電視機等項目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文化和旅游廳)
38.發展跨境金融。推進百色、崇左等跨境金融試點建設?;I建邊貿銀行,完善全國首個邊境口岸互市貿易結算信息系統。建設中國—東盟跨境金融創新中心,鼓勵銀行在百色市探索建立中國—東盟貨幣現鈔跨境調運通道,支持銀行開展人民幣對越南盾柜臺掛牌交易,推動人民幣與東盟國家貨幣銀行間區域交易市場發展。推進崇左市跨境金融創新試點(憑祥市)建設。打造面向東盟的雙邊本幣結算先行試驗區,創新開展合規高效便捷的跨境結算,推進與跨境產業發展匹配的多元化融資創新。推進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金融創新試點。重點實施跨境人民幣同業融資、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跨境人民幣雙向流動便利化、境外機構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離岸劃轉業務簡化、境內信貸資產跨境轉讓等5項試點業務。(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廣西銀保監局,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
39.創建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制定銀行業保險業業務創新互動機制實施辦法、綠色保險統計管理暫行辦法、廣西重大保險創新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在東興、憑祥、靖西市增設跨境保險支公司和跨境保險服務中心。推動防城港市建設航運保險服務中心、醫療康養保險服務中心,推動南寧市建設公共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服務中心、工程綜合保險服務中心,推動崇左市探索“防返貧”保險試點,推動北海市建設海產養殖保險服務中心。(責任單位:廣西銀保監局、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廳,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40.發展港航服務業。拓寬北部灣港內陸集散物流業務領域,積極發展國際中轉業務,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港口銜接協作,提升港口國際物流集散、存儲、分撥、轉運等功能,建設集調度、通關、安全監管、物流、交易、金融等功能于一體的港航公共服務平臺。(責任單位:自治區北部灣辦、發展改革委、商務廳、交通運輸廳、大數據發展局)
(九)探索發展未來產業。聚焦深遠海開發、第三代半導體、通用航空、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布局發展未來產業。
41.培育深遠海開發新業態。推動建設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發展養殖工船、大型深水智能網箱等新型海洋裝備。完善深遠海養殖技術,探索廣西北部灣海域向南海方向的接力發展模式,為深遠海養殖發展奠定基礎。引進桁架式超大型海上浮動平臺技術,支持建設海上人工浮島和海上保障基地,培育基于海上平臺的旅游開發、碼頭倉儲、能源發電及海上利用等新興業態。(責任單位:自治區海洋局、農業農村廳,各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42.發展第三代半導體。開展第三代半導體和先進封裝技術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發展氮化鎵、碳化硅、氧化鋅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前瞻布局毫米波芯片、太赫茲芯片等產業,探索建立芯片半導體產業鏈。支持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領域技術創新,重點突破儲存芯片、處理器等高端通用芯片設計,支持射頻芯片、傳感器芯片、基帶芯片、交換芯片、光通信芯片、顯示驅動芯片等專用芯片的發展。(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
43.發展通用航空產業。以廣西成為全國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為契機,開發低空空域管控技術,提高管控能力,積極向國務院、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爭取在廣西境內開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向中國民用航空局爭取開展國家級通航短途運輸改革試點。(責任單位: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
44.積極發展生命健康產業。依托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藥、生物安全、細胞治療、再生醫學等領域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機構,建設一批高等級實驗室或新型研發機構,建成一批生物產業檢測服務平臺,穩步提升高端醫療裝備和藥品供給質量。推動建設食品安全與營養創新平臺,力爭建成食品安全與營養重點實驗室。(責任單位:自治區衛生健康委、藥監局、科技廳)
45.提高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加強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合智能、群體智能、自主協同與決策、高級機器學習、跨媒體分析推理、人機協同感知、自主協同控制和自主無人系統計算構架等研究。重點突破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自主無人系統智能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新一代人工智能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建設人工智能創新基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東盟小語種結合,重點支持基于東盟小語種的自然語言處理、語音智能問答、多語言機器翻譯等大數據通用算法模型和控件庫開發,為算力服務、文化影視、游戲、電子商務等走進東盟國家提供規范統一的人工智能語言轉化支撐。依托東盟國家語言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優勢,積極參與國內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電網、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務、智能旅游、智能家居等產業“走出去”。(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大數據發展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負責協調和統籌推進工作任務、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要建立分工負責制度,明確牽頭單位、配合單位。各設區市、自治區各有關部門要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路線圖,強化責任落實,做好具體推進工作。
(二)分年滾動實施。按照“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方式,本著關聯性、系統性原則,梳理一批技術研發、應用推廣、共性服務、產品制造等項目,同步開展應用場景、控制系統、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等協同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牽頭單位每年度要制定建設方案,報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后組織實施。
(三)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對重點產業、產業所在地區、龍頭企業、重點平臺的支持力度。統籌利用好現有的財政性資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企業培育、產業鏈完善等工作。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用地需求,優先安排九大領域重點項目用地。推動財政、金融、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重大工程傾斜。
(四)加強主體培育。深入實施“百億強企”、“千億跨越”大企業大集團提升行動,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施中小型企業梯度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創新企業、“隱形冠軍”企業。選擇示范性好、創新性強、成長性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由自治區、設區市兩級人民政府領導掛點服務,定期調研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及時研究解決企業面臨的難點問題和行業共性問題。加大產業人才培育力度,培育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團隊。推進實施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建立緊密對接的職業技能發展體系。
(五)強化督查檢查。完善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統計制度,加強對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的統計監測。將重點目標任務分解到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各設區市,將相關指標考核納入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各設區市的綜合績效考評體系。組織第三方機構對本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評估,重點評估重大工程實施效果、固定資產投資和產業增加值等目標完成情況;對實施成效顯著的設區市,自治區財政予以獎勵。